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通知公告 > 正文
    购物车
    0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简介

    信息发布者:程建军
    2017-05-10 13:02:10   转载

    中线工程总干渠从丹江口水库河南省淅川县陶岔渠首引水,至北京团城湖,输水总干渠全长1267km,天津干渠从河北省徐水县分水至天津外环河,长154km。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我省既是水源地又是受水区,是渠道最长、移民最多、占地最多、投资最大、计划用水量最大的省份。在我省境内包括丹江口水库库区工程和输水总干渠两部分。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后新增淹没面积302.5平方公里,其中我省境内新增淹没面积为144平方公里,占地21.7万亩,淹没影响房屋面积258.4万平方米,需搬迁安置移民15.7万人;总干渠在我省境内731公里,流经8个省辖市,21个县(市),占地35.5万亩,其中永久占地18.1万亩,临时占地17.4万亩,需拆迁房屋208万平方米。拆迁涉及人口5.5万人;年调水量95亿立方米,分配我省用水量37.69亿立方米;主体工程静态总投资1367亿元,其中我省境内投资约670亿元。

        

      我省受水区内规划供水城镇为43座,其中11座省辖市市区、7座县级市和25座县城,输水形式采用管道为主,计划2010年与主体工程同步建成。


        

      南水北调工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是优化我国水资源配置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从1952年10月毛泽东同志视察黄河时首次提出南水北调的伟大设想,到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把南水北调列入我国跨世纪骨干工程,再到2002年12月南水北调工程正式开工,历经五十余年的规划设计、科学论证和反复比选,最终形成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和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工程实施方案。通过兴建南水北调工程,实现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淮河、黄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联系,构成“四横三纵”的中国大水网总体布局,实现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十分有利于在更广范围内进行水资源优化配置。工程建成后总调水规模448亿立方米,几乎相当于新增加一条黄河,对缓解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局面,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增强综合国力,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开工建设不仅事关国家南水北调总体工程建设大局,而且事关新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对河南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工程规划

        

      一是有利于提高我省水资源保障能力。我省天然水资源总量多年平均为413亿立方米,居全国第19位;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居全国第22位,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5,属极度缺水省份。我省既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又是受水区,省内渠道最长,计划用水量最多。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建成后,年调水量可达95亿立方米,其中分配我省37.69亿立方米。这将有效缓解我省水资源短缺的状况。

       

       二是有利于增强投资对我省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从我省境内的丹江口水库陶岔渠首引水,到北京团城湖,全长1277公里,其中731公里在我省境内;主体工程总投资1367亿元,其中我省境内投资达670亿元,加上一些配套工程,总投资要达到700多亿元。这项工程的开工建设不仅能优化我省的投资结构,加强水利、环保等薄弱环节建设,而且还能持续保持一定规模的投资量,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拉动经济增长,增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后劲。

        

      三是有利于推动我省旅游业加快发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在我省境内绵延数百公里,沿线流经地区不仅有伏牛山、太行山等众多雄伟壮丽的自然生态景观,而且还有黄帝故里、龙门石窟、安阳殷墟等举世闻名的历史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完全可以打造成一条靓丽的绿色旅游线,形成新的旅游热点。届时,河南有望形成沿黄“三点一线”历史文化旅游线横贯东西、南水北调中线人文生态旅游线纵贯南北的“十字”形黄金旅游架构,使旅游业的整体形象和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四是有利于加强我省生态环境保护。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不仅是一个供水工程,更是一个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可持续发展工程。其开工建设将有利于提高我省水资源与水环境的承载能力,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围绕总体工程建设,各方面还将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水源地生态保护,推进沿线地区加快污水、垃圾处理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确保“一池清水”北送,让沿线群众喝上干净放心的水。中线工程总干渠从丹江口水库河南省淅川县陶岔渠首引水,至北京团城湖,输水总干渠全长1267km,天津干渠从河北省徐水县分水至天津外环河,长154km。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我省既是水源地又是受水区,是渠道最长、移民最多、占地最多、投资最大、计划用水量最大的省份。在我省境内包括丹江口水库库区工程和输水总干渠两部分。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后新增淹没面积302.5平方公里,其中我省境内新增淹没面积为144平方公里,占地21.7万亩,淹没影响房屋面积258.4万平方米,需搬迁安置移民15.7万人;总干渠在我省境内731公里,流经8个省辖市,21个县(市),占地35.5万亩,其中永久占地18.1万亩,临时占地17.4万亩,需拆迁房屋208万平方米。拆迁涉及人口5.5万人;年调水量95亿立方米,分配我省用水量37.69亿立方米;主体工程静态总投资1367亿元,其中我省境内投资约670亿元。

        

      我省受水区内规划供水城镇为43座,其中11座省辖市市区、7座县级市和25座县城,输水形式采用管道为主,计划2010年与主体工程同步建成。


     

      南水北调工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是优化我国水资源配置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从1952年10月毛泽东同志视察黄河时首次提出南水北调的伟大设想,到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把南水北调列入我国跨世纪骨干工程,再到2002年12月南水北调工程正式开工,历经五十余年的规划设计、科学论证和反复比选,最终形成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和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工程实施方案。通过兴建南水北调工程,实现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淮河、黄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联系,构成“四横三纵”的中国大水网总体布局,实现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十分有利于在更广范围内进行水资源优化配置。工程建成后总调水规模448亿立方米,几乎相当于新增加一条黄河,对缓解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局面,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增强综合国力,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开工建设不仅事关国家南水北调总体工程建设大局,而且事关新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对河南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工程规划

        

      一是有利于提高我省水资源保障能力。我省天然水资源总量多年平均为413亿立方米,居全国第19位;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居全国第22位,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5,属极度缺水省份。我省既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又是受水区,省内渠道最长,计划用水量最多。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建成后,年调水量可达95亿立方米,其中分配我省37.69亿立方米。这将有效缓解我省水资源短缺的状况。

        

      二是有利于增强投资对我省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从我省境内的丹江口水库陶岔渠首引水,到北京团城湖,全长1277公里,其中731公里在我省境内;主体工程总投资1367亿元,其中我省境内投资达670亿元,加上一些配套工程,总投资要达到700多亿元。这项工程的开工建设不仅能优化我省的投资结构,加强水利、环保等薄弱环节建设,而且还能持续保持一定规模的投资量,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拉动经济增长,增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后劲。

        

      三是有利于推动我省旅游业加快发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在我省境内绵延数百公里,沿线流经地区不仅有伏牛山、太行山等众多雄伟壮丽的自然生态景观,而且还有黄帝故里、龙门石窟、安阳殷墟等举世闻名的历史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完全可以打造成一条靓丽的绿色旅游线,形成新的旅游热点。届时,河南有望形成沿黄“三点一线”历史文化旅游线横贯东西、南水北调中线人文生态旅游线纵贯南北的“十字”形黄金旅游架构,使旅游业的整体形象和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四是有利于加强我省生态环境保护。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不仅是一个供水工程,更是一个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可持续发展工程。其开工建设将有利于提高我省水资源与水环境的承载能力,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围绕总体工程建设,各方面还将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水源地生态保护,推进沿线地区加快污水、垃圾处理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确保“一池清水”北送,让沿线群众喝上干净放心的水。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